兴业研究: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序幕已拉开

兴业研究发布研报认为,随着光热发电作为调峰资源得到认可,在新能源电站逐步提高所需承担的调峰责任的背景下,“新能源+光热”联营项目逐渐增多,光热电站进入了规模化发展初期。但光热产业目前有一定技术壁垒,该团队认为具有丰富项目业绩的企业在光热产业规模化发展初期具备竞争力。此外,光热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而我国光热电站项目集中在西部,相关企业围绕西北的新能源大基地建设生产基地,进行东西部产业转移正在进行中。

光热发电技术简介:光热发电是将太阳能转换为热能存储起来,在电网需要的时候通过热功转换过程来发电的系统。光热发电可根据聚光集热形式的不同分为塔式、槽式、线性菲涅尔式与碟式四种,其中塔式和槽式更符合规模化应用需求,成为了主流技术。光热发电兼具了光伏的清洁性、储能的可调节性、火电机组对于电网的友好性,是自带调峰能力的新能源。

发展阶段:光热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初期。光热发电度电成本虽然已从2010年的2.74元/度下降至目前的0.85元/度,但下降的幅度不敌光伏,度电成本依然较高,使得其前期发展较为缓慢。但随着光热发电作为调峰资源得到认可,在新能源电站逐步提高所需承担的调峰责任的背景下,“新能源+光热”联营项目逐渐增多,光热电站进入了规模化发展初期。2023年3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要充分认识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国光热发电每年新增开工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左右。

光热产业链:我国光热产业链较为完善,其中,聚光系统是价值量最大的制造环节。光热发电产业链上游包括聚光系统、吸热系统、储换热系统和发电系统的生产制造,四个系统分别占到光热电站(塔式)投资成本的41%、9%、16%、19%;中游包括施工安装、总包设计、系统集成;下游包括发电站和运维。

企业竞争力:光热产业目前有一定技术壁垒,具有丰富项目业绩的企业在光热产业规模化发展初期具备竞争力。从我国2021年底前并网的7个首批光热示范电站运营情况来看,存在部分光热电站由于制造、建设或运营问题,导致发电量未达到设计值的情况,表明光热电站的制造、建设、运维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而首批光热示范项目中部分光热电站未达项目设计预期的事实,也使得光热电站投资方在后续选择设备、集成厂商的时候更为慎重,更为看中相关企业的项目业绩和成功经验。因此,在光热规模化发展初期阶段,产业链企业的先发优势、项目业绩尤为重要。

产业布局:光热电站集中在西北、西藏地区,制造环节正依托西北新能源大基地进行东西部产业转移。光热电站对光照要求较高,受光照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我国光热电站主要分布在西北、西藏等地。光热制造企业则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城市,但由于我国光热电站项目集中在西部地区,相关企业围绕西北的新能源大基地建设生产基地,进行东西部产业转移正在进行中。

发展趋势:(1)光热电站度电成本有望在5年左右的时间降至0.5-0.6元/度。届时,光热电站将实现与光伏+抽蓄平价,光热产业可能会再迎来一波新的增长。(2)光热装机有望迎来并网潮。随着“新能源+光热”项目开工建设,预计从今年开始,光热电站将迎来并网潮,预计每年新增光热装机2-3GW。(3)CCER重启利好光热电站收益提升。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已经重启,且将光热电站纳入其中,预计CCER收入将可使项目收益率提高0.6pct。

业务机会:我国光热电站的市场规模约300-450亿元/年,目前,光热设备制造环节已走出行业低谷,建议关注相关业务机会。同时,也可关注“新能源+光热”联营项目业务机会。

风险提示:关注光热电站发电不及预期的风险。对于光热电站的EPC方,要关注其是否有相关技术实力、项目业绩,避免相关项目出现设计建设缺陷造成投资回报不及预期的风险。

标题:兴业研究: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序幕已拉开,收录于鹿角财经, 本文禁止任何商业性转载、分享,如需转载需联系小编并注明来源,部分内容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